2007年5月19日星期六

恐怖的“走盅”

处事·酒道……阜阳宴会“走盅”

去过太和的人,只要会喝酒的,记忆最深刻的一定是“走盅”。北方人性格一般很直爽,体现在太和人身上,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喝酒,吃饭倒是次要的。
婚丧嫁娶都是免不了要摆宴喝酒的,通常谁家请客的话,被请的人和家人请假的时候总是会说“某某请喝酒”。不管是什么样的宴席,最终总要有很多不胜酒力的人歪歪倒倒,被人给送回家。朋友来了也是一样,作为主人,表现真诚最好的方式就是在酒桌上让朋友喝好,因此,找人陪酒是经常性的事情。
酒量好且人缘也好的男人,就会成为被街坊邻居找来专门陪客的首选对象,酒品是衡量陪客的重要依据,酒品差的陪客,合作至多一次,绝对没有再次的荣幸。陪客,主要是陪酒,作为陪客,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;首先是酒品好,其次是酒量大,再次就是会行各种酒令。这种酒令不是简单的江湖令和文人令,而是太和独有的酒令,因此也就有了“走盅”这一喝酒方式。
很多朋友对“走盅”很不习惯,甚至感觉很害怕。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,“走盅”是为酒量好的人准备的,虽然太和人习惯于以酒表诚意,但是绝对不会在酒桌勉强不会喝酒的人。不会喝酒的话,就直接说出来,不要碰任何酒杯,这样的话,主人会用其他饮料招待你,而不是强求你喝酒。一旦你端了酒杯或者主人知道你能喝,那就“走盅”到底了。
“走盅”有很多专用俗语。敬一杯是一心一意,敬两杯是开摩托或二龙戏珠,敬三杯是开三轮或三羊开泰,敬四杯是开四轮或四季发财、四季如意,敬五杯是五朵金花,敬六杯是六六大顺,敬七杯是七仙女、敬八杯是一发到底。一般情况下,主人会根据客人的酒量选择敬酒方式,从一到八任意配置。“走盅”相对来说是有规律可循的,并且“走盅”是规矩虽多,但不欺人;无论是谁,你在敬酒后三圈之内不会有太大的压力,科学的“邀盅与分盅”将直接体现在你敬酒的对象与范围上。被邀的人可以随时敬邀他酒杯的人,被敬的必须等三圈之后才可以,以免涉嫌报复。
“走盅”在某种程度上与现实相象。在酒桌上,谁的酒杯多,谁就是最大;谁喝的多,谁就有话语权。哪怕你把刚刚聚集的酒杯分发出去,只要你留有一个酒杯,那话语权还是在你手里,因此,在分盅的时候切记为自己留个酒杯。还有个很重要的角色一定要认真对待,那就是“酒司令”,司职斟酒,谁分盅谁有权指挥酒司令,斟酒的多少“酒司令”必须听从你的指挥,看你的脸色行事。不过,在斟酒的时候,建议“分盅人”口下留情,也好为自己留点回旋的余地。因为常常会有所有人的酒杯集中在一个人面前的情况,试想一下,能撑的住几次集中酒炸的酒量应该是非常好的了,但是酒场之上,绝对没有清醒的可能。“走盅”的结果就是被请的客人与朋友“能喝一两喝半斤,能喝半斤喝一斤”,这不是针对客人,对远方来的亲人也是如此,“走盅”体现的是情分。
有三种情况也是“走盅”一定会出现的。第一:就是菜上来后,有“漱口”的说法,先喝一杯把口腔润滑一下是必须的;第二:在酒过三巡的时候,会经常出现“一风吹”,这种权力被敬的人才有,那就是每个人都要把面前的酒杯喝空,不管你面前有多少酒杯。第三种就是宴席结束时一定要喝个“圆盅酒”,这是每个人都要喝的,以示吃的开心、喝的开心。
酒道实为处事之道,直爽与真诚皆在酒中。当酒遇到太和人,已转变成为一种态度,一种情结。

没有评论: